【中国环保在线固废处理】垃圾处理不当,分类意识不足,导致垃圾成为危险品,随时可能袭击我们的“城市美容师”。眼下,垃圾强制分类相关政策法规落地实施在即,垃圾分类实现既定目标存在哪些困难?如何更好地解决垃圾分类难题?且来听听专家怎么说。
垃圾强制分类落地在即回收处理体系短板待补齐
征求意见稿提出,到2020年底,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,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,生活垃圾减量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和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,初步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公众基本接受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典型模式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,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%以上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%以上(含再生资源回收、分类收集并实施资源化利用的厨余等易腐有机垃圾)。
垃圾分类实现上述目标存在哪些困难?如何更好地解决垃圾分类难题?中国科学院教授高峰撰文来为我们详细解答上述问题。垃圾处理不当,分类意识不足,导致垃圾成为危险品,随时可能袭击我们的“城市美容师”。2014年广东荔湾,一名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箱时,被箱内的鞭炮炸伤,虽没有生命危险,但双手受到了严重的挫伤;2015年3月,哈尔滨一名女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时被废旧电池炸伤,眼睛遭受严重损伤;2015年11月,湖南长沙一名环卫工人被垃圾中的医用针头扎伤,导致手臂红肿感染……可见,垃圾处理不当,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,有时还可能导致极大的伤害,甚至危及生命。
通常来说,危险废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,但日常生活中危险废物也不少。除了含汞电池、打火机这些普通百姓相对熟知的危险废物之外,废弃的灯管、体温计、过期药品、手机、家电、胶片、油漆桶、旧胶鞋、油抹布等危险废物经常被老百姓忽略,当成普通垃圾处理。这些危险废物中,电池、打火机、装修材料等垃圾可能会导致爆炸;体温计、荧光灯管等会导致重金属污染,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,破坏生态系统;过期药品、使用过的针头等医用垃圾不经处理随意丢弃,很可能污染土壤,甚至引发感染或疾病的传播。
要想杜绝危险废物的影响,首先应从源头做起,即做好垃圾分类,某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和清华大学进行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,仅有4.4%的社区做到了居民自觉按标准分类投放垃圾。我国垃圾分类处理面临诸多问题,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:
首先,百姓意识欠缺,政策难以落实。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。目前我国对居民的垃圾分类缺少具体的法律和政策支持。在大力推动垃圾分类的初期,立法规定惩罚措施,增强约束力非常有必要。
其次,拾荒者是垃圾分类的“主力军”。实际上,我国垃圾分类做得并不差,资源回收率为30%~40%。因为强大的拾荒大军和废品收购大军,每天都做着垃圾分类、资源回收的工作。但与多数国家由一个部门进行垃圾管理的体制不同,我国的废品回收归商务部管,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等则归住建部门主管。经过废品回收这一环节,剩下的生活垃圾利用价值相对较低,这也导致分类难度变大,因此不少生活中回收价值较低的垃圾就会被混合在一起处理,导致危险性大大增加。
再次,标准宽泛,投入不足。在很多小区,只有一个垃圾桶,或简单分为“可回收”和“不可回收”。这些分类太过宽泛,不易于实际操作,没什么意义。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,设备和监管人员跟不上,也加大了分类难度。
*后,缺乏完整的回收处理体系。有些地方的垃圾分类就像“形象工程”,以为摆几个分类垃圾桶就行。其实,没有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,即便居民做好了垃圾分类,环卫工人也可能将垃圾混装进运输车,这样一来,就做了无用功。地方在垃圾回收体系的建立上还略显迟缓,只有加快脚步,才能缓解垃圾围城这一尴尬情况。
解决垃圾分类难题,要做好四点工作:**,商务部和住建部需密切结合,单靠住建部门的环卫体系,花再多钱也很难做好。第二,应优先把可回收垃圾的收集方(如厨余垃圾回收处理厂、钢铁垃圾回收处理厂)找好,把下游打通,这样分类的垃圾才能有去处,进一步让资源得到优化利用。第三,设立专项废品回收计划。德国、美国、日本等都是针对特定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回收,并设定专项计划,专门清理金属罐类、玻璃瓶类、灯管类、电池类等危险废物。第四,应建立以回收量为核心的分类回收管理体系,把回收多少资源作为关键,而不是投入了多少人力、物力,做了多少宣传等。
医院、企业等危险废物“大户”,建立健全完善的垃圾处理机制必不可少,此外,还应加强监管,防止企业将危险废物偷排到自然中。在垃圾分类方法和管理上要做到有奖有罚;增加投入,如增设更科学的分类垃圾桶、用专门的车分类收集不同垃圾等;*后,坚持宣传,培养孩子垃圾分类的意识,及早养成分类丢垃圾的习惯。例如,丢弃灯管、体温计、带刺或锋利的物品时,要包装好并在垃圾口袋上注明“有害”二字;用过的喷雾器,一定要扎个孔,防止出现爆炸现象;过期药品应送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专业的处理。